摘抄课外现代文阅读-秋天的黄昏

城里是没有黄昏的。街道的灯,早早亮起来,生生把黄昏给吞了。

乡下的黄昏,却是辽阔的,博大的。它在旷野上坐着;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;它在鸟的翅膀上坐 着;它在人的肩上坐着;它在树上、花上、草上坐着,直到夜来叩门。

而一年四季中,又数秋天的黄昏,最为安详与丰满。

选一处河堤,坐下吧。河堤上,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。它们是有眼睛的,它们的眼睛,是麦秸色的, 散发出可亲的光。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,相依相偎,相互安抚。这是草的暮年,慈祥得如老人一样。 你把手伸过去,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,一下,一下,轻轻地。像多年前,亲爱的老祖母。你疲惫奔波的心, 突然止息。

从河堤往下看,能看到大片的田野。这个时候,庄稼收割了,繁华落尽,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 寂中。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,得到与失去,热闹与寥落,这巨大的落差,该如何均衡?田野不说话,它 安静在它的安静里。岁月枯荣,此消彼长,焉有得?焉有失?不远处,种子们正整装待发,新的一轮蓬勃, 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。

还有晚开的棉花呢。星星点点的白,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,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。捡拾棉花的手,不 用那么急了。女人抬头看看天,低头看看花,这会儿,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,稻谷都进了仓,农活不那 么紧了。她细细捡拾棉花,一朵一朵的白,落入她手里。黄昏下,她的剪影,就像一幅画。

你的眼睛,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,你想起童年,想起棉袄、棉鞋和棉被。大朵大朵的白,摊在屋门前 的篾席上晒。你在里面打滚儿,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。玩着玩着,会睡着了,睡出一身汗来——棉花太暖和 了啊。

最开心的事是,冬夜的灯下,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,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。你也跟在后面捻, 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,心先温暖起来。那时,你的世界就那么大,那时,一个世界的幸福,都可以被棉 花填得满满的。

人生因简单因单纯,更容易得到快乐。你有些惆怅,因为,现在的你,离简单离单纯,越来越远了。

竟然还见到老黄牛。不多见了啊。人和牛,都老了。他们在河堤上,慢慢走。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。 人的嘴里哼着“呦喝”“呦喝”——歌声单调,却闪闪发光。牛低着头,不知是在倾听,还是在沉思。你想, 到底牛是人的伙伴,还是人是牛的伙伴?——相依为命,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。

鸟叫声在村庄那边,密密稠稠,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。村庄在田野尽头,一排排,被黄昏镀上一层绚 丽的橙色,像披了锦。炊烟升起来了,你家的,我家的,在空中热烈相拥,久久缠绵。还是村庄好,总是你 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不设防。

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:“小雨,快回家吃晚饭啦——”你忍不住笑,原来不管哪个年代,都有 贪玩的孩子。

周遭的色彩,渐渐变浓变深。身下的土地,渐渐凉了,你也该走了。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, 它一圈一圈小下去,小下去,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,可以摘下来,炒了吃。


文章摘抄自初一语文秋季课外现代文阅读

松弛感

自“高敏感”之后,又一个心理学词汇,引发了现象级热议——“松弛感”。

这个用来描述家庭关系的词,来源于一位博主的自述:

因为一个小孩证件过期,妈妈陪着孩子回家了。由于妈妈没有登机,挂在妈妈名下的所有行李也被集体退回了。

令博主震惊的是,全家人都没有受到影响,更没有互相指责,而是以非常松弛的心情,叫人回来拿行李、寄箱子,全程气氛轻松和谐。

下面的评论,全是羡慕的:

好羡慕啊,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家,一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,旅行也会被完完全全地毁掉,甚至几十年后还被拉出来吵架……

看完前三段已经在反胃了,真遇到估计直接紧张到干呕了。

一次旅游入住酒店的时候,我妈没带身份证,我爸勃然大怒在酒店大堂里骂工作人员骂我妈,最后他自己先入住睡觉,我和我妈哭着去找派出所开证明……从不知松弛为何物。

我感觉我就是那种一旦发生脱离计划之中的事情,就会情绪失控、抓狂,我也想有这种松弛感。

……

到底什么是松弛感?怎么就能引发如此之大的感触和共鸣呢?

其实,所谓“松弛感”,就是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间。

有了这个心理空间,就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,并且当事情发生时,失控的感觉不会把自己击碎。

正因为不担心自己被“击碎”,也就不会通过指责/攻击的方式,急着转嫁焦虑和恐惧。

然而,遗憾的是,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这种心理空间,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内在惊涛骇浪,自然也就没有“松弛感”了。

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松弛下来?

今天,梅老师就和大家聊一聊,现代社会最宝贵的松弛感。

以空间换空间, 心理空间是这样拓展的

之前刷到一个视频。

视频里,年仅13岁的谷爱凌在一场重要比赛前,高烧40度,浑身疼痛,对着妈妈嚎哭不止。

如果你是谷妈妈,会怎么做?

对一些家长来说,这个场景是非常具有刺激性的,刺激到可能连几秒钟都承受不住。

要么焦虑得想直接“解决掉”孩子的情绪: 哭也没用啊!哭对身体不好,你还发着烧呢,快别哭了!

要么焦虑地替孩子做决定: 不比了,咱们不比了!

再要么,比孩子还着急:

急得团团转,急得直哭,最后还得孩子忍着难受来安慰她:“没事妈妈,我好点了,你别着急了。”

以上场景,都是父母自己缺乏心理空间的表现。

因为自己没有空间,就容不下孩子的焦虑,甚至还需要孩子匀出点空间来承接自己。

然而谷爱凌的妈妈,稳定得就像暴风骤雨中的灯塔一样。

揽着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女儿,她只关切地、语气平稳地给女儿一些感受方面的回应:“这么疼啊”“难受是吧”。

既没有试图解决掉女儿的情绪,也没有被女儿扔过来的焦虑击碎。

只是做一个结实稳定的外挂容器,充分容纳女儿的焦虑和痛苦。

而孩子的心理空间,也就随之拓宽了。

所以后来面对巨大挑战,谷爱凌依然能保持冷静、镇定、松弛。

这与妈妈强大的容器功能,以及给她内化的心理空间是分不开的。

从这里也可以看出:

松弛感的基础——心理空间,并不是与生俱来的,而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,每一次亲子细腻的互动中,被养育者一点点培养和拓宽的。

这就要求父母,首先自己有一定的心理空间,这样才能容纳孩子的焦虑。

松弛下来,从就事论事开始

飞机上的一家人,就是这样一个“以空间换空间”的典型。

有了足够的心理空间,不仅可以容纳突发事件带来的失控感。

更重要的是:

问题来了,直接解决问题,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。

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:

当一件事情发生时,处理事情本身,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。

于是,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“解决问题”上即可,不会消耗太多能量。

但如果父母怒骂“你怎么这么笨”“整天毛毛躁躁的”“连个碗都拿不住”,或者虽然没说话,但眉头紧锁,眼神满含嫌恶、鄙视与厌烦。

那么孩子的能量,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、应对父母的责骂带给他的恐惧和羞耻。

在孩子心里,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,还有自己的尊严,那么这个后果就是“灾难性”的。

有些人在做错事或失败后,能迅速修正弥补,继续轻松前行,获取成功,仿佛“错误”和“失败”对他们来说只是小事一桩;

但也有一些人,一旦做错或失败,哪怕是非常小的疏漏,也会羞愧至死,恨不得原地去世。

前者在遇到挫折时,心里的声音是“做错了,补救一下就好了啊”;

后者在遇到挫折时,内心的声音是“你真笨!你真蠢!你完了!你果然不行!”

3件事,透支一生的松弛感

那么,父母有哪些具体行为,长期做下去,会让内化恐惧羞耻、挤压心理空间、透支一生的松弛感呢?

主要有3个方面。

第一,不停数落孩子的缺点。

正常的父母,能看到孩子的缺点,也能看到孩子的优点,能欣赏孩子;

病理型家长,则会揪着自己眼中的“缺点”反复逼逼叨叨。

这不是孩子有多不堪,而是家长需要以此来安放自己的痛苦。

第二,向孩子诉苦。

我们都知道,父母本来应该作为一个容器,去涵容孩子的情绪。

但有些父母,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,反而还要让孩子作为容器,经常跟孩子诉苦。

压力、怨气、恨意一通倾斜,说完,这些父母就会感觉:

哇,好受多了。

却不想想,这些让TA之前喘不过来气的沉甸甸的东西,都被移到哪里去了。

年幼的孩子,没有容纳的功能。

成年人的大问题,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里。

当他们发现自己,无法让父母的矛盾消失、无法让妈妈快乐、无法让家庭气氛改变……可能就会产生一种“我什么都做不了,我真没用”的感觉,进而陷入到可怕的无助和自责之中。

第三,无意识地压抑/管束孩子。

养孩子,不光对家长的财力、精力有要求,对养育者的心理空间也有要求。

心理空间要够大,还要有足够的弹性,孩子才能在这个空间里,自由活动,自然生长。

但有的养育者的心理空间,又窄又紧,自己又没意识到,就会去把孩子牢牢绑住,去贴合自己的空间。

最极端的情况是:

养育者的内心已经紧窄到经不起一丝波澜,即使是婴幼儿也被严格控制行为,不能吃手,不能撕纸,不能玩泥巴,不能光脚爬,不能把玩具扔出去……一切,都要“合规”。

但代价是,就孩子没有任何空间成长,也没能内化任何容器,长大后一点小事都是天塌地陷的大事,和父母一样过着与松弛无缘的生活。

只要活着,就有改变的可能

看到这里,可能有人说:

我父母就是这样的,难道我就得一辈子紧张焦虑、只有羡慕别人的松弛吗?

当然不是。

心理学家卡伦·霍妮说过: 所有人,只要还活着就能改变自己,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,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。

所以,无论你是父母,还是孩子,只要你愿意,都可以改变。

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,我有两个建议,供参考:

1. 让成人的归成人,孩子的归孩子

可以去和自己的父母、亲朋、伴侣吐露焦虑,并争取支持和理解;

或者找一个心理咨询师,当自己的外挂容器。

固定的时间,固定的人,会帮你在心中逐渐内化一份稳定的力量。

总之,在大人的世界里找资源,不要都攒一块儿,管孩子要。

2. 自我觉察很重要

如果孩子是某些行为,让父母内在的某些东西被激起了,可以提醒自己:

不要立刻把这个东西往外倾倒,不要立刻甩锅给孩子。

那么孩子就不会有“自己闯下大祸”“完了”“坏了”“毁了”这种可怕的感受,将来遇到突发事件时,对自己的否定和攻击就会少很多。

要知道,人的智商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,而“内在客体”是支持性还是非支持性的,才决定了是否有能量前行。

图片

如果你是那个没有松弛感的孩子,我给你的建议是:

1. 不松弛也没关系

请大家记住:所有改变发生的前提,都是基于接纳和允许。

接纳“不松弛”的自己,本身就是一种松弛。

不必为了追求完美的松弛,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焦虑。

既然松弛的意义就是“没什么大不了的”,那么“不松弛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
当你从心底这样接纳和允许自己的时候,改变就已经发生了。

2. 建立新的客体关系

虽然是父母的养育,与后天的不松弛息息相关,但别人改变与否,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。

不如把改造父母的精力省下来,去创造新的客体关系。

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,可以容纳你的负面情绪,帮你的心理空间扩容,让你依然获得成长。

没有一个完美的开局的确可惜。

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点点通关,一点点成长,一点点释放出生命的力量。

正如“来路不由己,前路仍可期”。

世界和我爱着你。

静心找线索猜测用工具

服务报警,应用内存占满。

第一反应,重启应用,没有用,2分钟后内存占满。

查看日志,无法从连接池获取空闲的数据库连接。

查看连接同一数据库应用,运行正常,数据库应该没有问题。

评估出问题的应用,只是处理库中的任务,积压延长,不会直接影响用户,后面恢复执行即可。可以静心排查。

应用一直正常,突然异常,猜测是新增数据有关。

借助数据库监控工具,查看慢sql发下,一条查询用户数据的sql,扫码行数极多,且返回数据几万行。

断定,是这个sql引起的,一次性从库中查询过多数据加入内存,是内存占满了。并且执行耗时长,连接池又别占满。

这是今天排查问题的过程。开始有点慌乱,无从下手的感觉。确定一点出了问题肯定有原因,要多找线索,多分析,多猜测,借助工具,静下心。

这几天在温习基础知识,好多知识了解未必理解。发下基础知识很散乱,不够结构化不清晰。工作中输出就不够灵活、坚定。

基础知识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,既要输出,也要留有时间空间回顾知识,反复扎实基础,然后更好的输出。如此反复,学与用才可以随心,才可以愉快。

守住本心春暖花开

人生是经历一个个选择,选择让自己走向不同的人生。 每一个选择都有得有失,即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。 选择,就有守住本心,静待春暖花开。

无友不如己者

【论语】学而篇

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,过,则勿惮改。”

较早的文章>>